当前位置:
首页>>原创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下一个会是谁?
更新时间:2025-07-24 09:47:47
作者:许晴
点击次数:387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以及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意味着三菱汽车将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相关生产业务。此前,7月8日广汽菲克(Jeep)与广汽菲亚特宣告破产。


这些国外车企的退场,标志着“外资技术光环”时代的终结。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中国汽车市场已从‘技术换市场’转向‘技术定生死’。”未来12个月,没有本土化电动平台、年销量低于5万辆的外资品牌都或将面临退市抉择。那么继三菱之后,还有哪些国外车企岌岌可危呢?


销量下滑严重,自救效果不佳


事实上,三菱汽车在2023年10月便已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彼时,三菱汽车决定暂停广汽三菱的新车生产,重点是处理现有库存。根据当时的规划,广汽三菱将继续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并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由广汽集团与三菱汽车各持股50%,是三菱汽车在中国的主要整车合资企业。巅峰时期,广汽三菱年销量曾突破10万辆,2018年销量达到14.4万辆。但此后,广汽三菱销量开始逐年下滑,2020年、2021年销量分别为7.5万辆、6.6万辆。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仅为3.36万辆,同比下滑49.13%。2023年1-8月,广汽三菱累计销量不足1万辆,同比下滑82.6%。


2023年3月,广汽三菱位于湖南长沙的工厂正式停产,仅保留部分售后件生产,随后,广汽三菱宣布将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同时推出电动化车型,以实现企业转型。不过,在市场端,广汽三菱的自救措施并未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广汽三菱全年销量仅为4627辆,同比下滑17.4%。


2024年7月,广汽埃安以1元的价格收购了广汽三菱位于长沙的工厂,这一举措也被视为广汽三菱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标志。根据广汽集团的规划,广汽埃安将对长沙工厂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成为埃安旗下的第五个整车生产基地。


除了整车业务,三菱汽车在中国的发动机业务也面临困境。沈阳航天三菱成立于1997年,由三菱汽车、航天汽车、沈阳汽车工业控股三方共同出资组建,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曾经,沈阳航天三菱的发动机广泛应用于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型上。但随着国内自主品牌发动机技术的不断提升,沈阳航天三菱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数据显示,2022年,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销量为20万台,较峰值时期的80万台大幅下滑。


三菱为何在中国市场失利?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利,主要原因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定价失策与定位模糊、电动化转型滞后。


在产品更新方面,三菱汽车长期依赖欧蓝德、劲炫等少数几款车型,产品矩阵单薄,且车型更新周期较长。以欧蓝德为例,这款车自2012年国产以来,直到2021年才迎来全新换代,中间长达9年时间仅进行了几次小改款。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这样的更新速度显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产自主品牌车型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部分车型甚至一年一换代,产品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价格方面,由于国产车在10-20万元价格带猛攻,三菱主力车型仍维持18-25万元高位。2023年比亚迪宋PLUS等竞品以更高配置、更低价格抢占市场,三菱终端降价超4万元仍无人问津。日媒坦言:“中国消费者要的不再是品牌光环,而是实打实的性价比与技术体验。”


与此同时,在品牌营销方面,三菱汽车也缺乏有效手段,未能与年轻消费者建立良好沟通,导致品牌影响力逐渐下降。三菱汽车在产品质量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帕杰罗曾因“刹车油管事件”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与之相反的是,国产自主品牌近年来通过赞助体育赛事、举办粉丝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三菱汽车同样慢了一拍。当国内自主品牌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推出多款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时,三菱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却十分滞后。直到2021年,三菱汽车才推出首款国产新能源车型阿图柯,但这款车本质上是基于广汽埃安AIONV打造的换标车型,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在市场上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数据显示,2022年,阿图柯全年销量仅为2605辆,2023年销量更是不足千辆。


值得注意的是,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利,还与其所在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部问题有关。受联盟内部股权结构复杂、战略调整等因素影响,三菱汽车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还有哪些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岌岌可危?


事实上,三菱汽车并非第一家退出中国市场的外国车企。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格局加速洗牌,部分外国车企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纷纷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此前,铃木、菲亚特、讴歌、广汽菲克等品牌已先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那么,在三菱汽车之后,还有哪些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岌岌可危?


从市场表现来看,标致雪铁龙集团(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标致、雪铁龙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24年,神龙汽车(标致、雪铁龙品牌在华合资企业)全年销量为6.9万辆,同比下滑13.8%。尽管神龙汽车近年来推出了多款新产品,并在营销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由于品牌形象老化、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市场份额仍在持续萎缩。


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韩系品牌现代和起亚。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现代销量为12.1万辆,同比下滑27.8%;东风悦达起亚销量为2.8万辆,同比下滑33.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韩系品牌的布局相对滞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被国产自主品牌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不断蚕食。


另外,日系品牌中的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马自达销量为5.2万辆,同比下滑20.8%;一汽马自达与长安马自达合并后,销量同样未能出现明显起色。马自达在产品更新、电动化转型等方面进展缓慢,品牌影响力逐渐下降,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外国车企若想在中国市场实现逆袭,必须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大电动化、智能化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还需加强品牌建设,优化营销策略,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否则,在市场淘汰赛中,它们或将步三菱汽车后尘,不得不黯然离场。



文章标签: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
    2024-05-16 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维修保养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