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要闻
1. 三部门推进“车—能—路—云”融合发展,启动L3级商业化试点
2. 平安产险联合推出全国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方案
3. 新能源汽车一揽子扶持政策拟年内出台,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
4. 新版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实施,技术导向取代规模刺激
5. 雷诺联合中金私募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
6. 小米汽车交付突破30万台,补能网络接入140万根充电桩
7. 恒大汽车43.7万平方米土地因闲置被无偿收回
1. 三部门推进“车—能—路—云”融合发展,启动L3级商业化试点
7月10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宣布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重点推进“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战略。政策要求加快C-V2X路侧感知与边缘计算设施建设,建立三级云控平台架构,并支持有条件的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工信部同步预告将发布新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指南,强化功能安全与操作系统标准。
分析评论:该政策首次将“车路云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基建与标准双轨推进高阶智驾落地。中信证券分析认为,L3级商业化试点将加速技术验证,但需警惕路侧设备覆盖率不足导致的场景适配风险。
2. 平安产险联合推出全国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方案
7月3日,平安产险联合中汽中心与问界推出全国首个针对辅助驾驶事故的“人机共驾”责任判定解决方案。该方案建立“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标准化流程,通过车载EDR数据与云端算法实现责任精准划分,目前已覆盖问界全系智驾车型。
分析评论:此举填补了辅助驾驶事故判责空白,降低保险理赔纠纷。中国汽研专家强调,方案需解决不同车企数据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建议推动行业数据互通协议。
3. 新能源汽车一揽子扶持政策拟年内出台,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经济参考报》7月8日报道,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一揽子扶持政策已进入意见征集阶段,拟于7月上报国务院审议,最快年内实施。政策覆盖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全链条,首次设立国家层面专项基金支持研发与产业化,并明确能源局、质检总局等部委分工职责。
分析评论: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政策旨在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引导资源向技术领先企业集中。业内权威人士指出,专项基金模式可缓解企业研发成本压力,但需防范地方配套政策“各自为政”。
4. 新版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实施,技术导向取代规模刺激
7月10日起,新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生效,取消“以旧换新”门槛,转向技术达标补贴。对搭载L3级及以上智驾系统的车型补贴1.5-3万元/辆,全固态电池车型额外补贴1-2万元/辆。比亚迪将L3系统下探至15万元级车型,宁德时代控制固态电池车型溢价在10%以内。
分析评论:补贴逻辑转向“技术引领”倒逼企业聚焦高附加值领域。工信部预测,2025年底符合新标准的车型占比将达75%,但供应链瓶颈(如固态电池电解质产能缺口3000吨)可能制约技术普惠速度。
5. 雷诺联合中金私募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
7月10日,雷诺集团旗下安培与中金私募、杭州资本等签署协议,共同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聚焦电池、智驾、智舱等前沿技术投资。基金将推动中法产业链协同,这也是雷诺首次与中国私募及地方产业资本合作。
分析评论:国际车企通过资本绑定中国产业链,反映全球技术竞争深化。中信证券认为,该合作有助于雷诺获取中国智能网联技术资源,但需平衡技术输出与本土化生产的协同效率。
6. 小米汽车交付突破30万台,补能网络接入140万根充电桩
7月10日,雷军宣布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30万辆,同时接入140万根公用充电桩,覆盖全国90%以上公共充电站。补能网络整合第三方资源,支持即插即充和OTA升级,但SU7 Max车型受限于供应链产能,交付周期仍达8周。
分析评论:小米通过生态整合快速构建补能体系,但产能瓶颈凸显供应链管理挑战。瑞银预测,2025年新势力车企需通过“技术+生态”双壁垒突围,否则将面临市场份额挤压。
7. 恒大汽车43.7万平方米土地因闲置被无偿收回
7月上旬,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认定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近44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为闲置土地,依法无偿收回使用权。该地块于2022年取得产权证后未动工开发,闲置满两年触发收回条款。
分析评论:土地回收反映新能源车企“重资产扩张”模式风险。艾睿铂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供应商净利率降至4.3%,尾部企业出清将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