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原创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创新高,增长背后隐患几何?
更新时间:2025-07-29 10:35:04
作者:许晴
点击次数:25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 299.6GWh,同比增长 47.3%,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这一数据既彰显了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暗藏着市场格局变迁的深层逻辑。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市占率合计降至 66.6%、出口量激增 56.8% 的复杂态势下,动力电池行业正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


装车量高增长的底层逻辑


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35.2%,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 35%,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直接拉动动力电池需求井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6 月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 78.3 万辆,创历史同期新高。


政策层面,多地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建设支持等政策,叠加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形成了 “政策 + 市场” 双轮驱动的增长格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已从 “政策依赖” 转向 “产品认可”,续航里程突破 600 公里的车型占比提升至 42%,有效缓解了用户里程焦虑。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呈现 “磷酸铁锂主导、三元电池细分” 的特征。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 243.9GWh,同比增长 73%,占比达 81.4%,其成本较三元电池低 15%-20% 的优势在终端价格战中尤为凸显。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160Wh/kg,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提升了体积利用率,技术创新推动动力电池在安全性、快充性能等核心指标上持续突破。


据行业测算,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每提升 10Wh/kg,对应车辆续航里程可增加约 50 公里,技术进步成为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出口市场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渠道,上半年动力电池累计出口 127.3GWh,同比增长 56.8%。欧洲市场仍是主要增量来源,对欧出口占比达 58%,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的投产使本地化交付能力显著提升。


东南亚市场增速亮眼,对泰国、印度尼西亚出口同比分别增长 120%、95%,伴随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崛起,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等模式深度参与区域市场。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 8%,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市场份额。


高速增长下的潜在风险


上半年动力电池产量 697.3GWh,是装车量的 2.3 倍,行业库存系数攀升至 1.8(警戒线为 1.5)。据不完全统计,2023-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超 4TWh,是当前需求的 5 倍以上。


产能集中释放导致价格竞争白热化,动力电池均价较年初下降 12%,部分二线企业为争夺订单甚至报出低于成本价的报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警示:“若不能有效控制产能扩张节奏,行业可能重蹈光伏、风电等行业的产能过剩覆辙。”


头部企业市占率出现分散迹象,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69.5% 降至 66.6%,而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第二梯队企业市占率合计提升 2.8 个百分点。这种分化源于车企供应链多元化策略,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均引入 2-3 家电池供应商,削弱了头部企业的议价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车企自研电池趋势明显,广汽、吉利等均已布局动力电池业务,预计 2025 年车企自供电池占比将达 30%,进一步挤压专业电池企业的市场空间。


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 50 万元 / 吨跌至 6 月的 8 万元 / 吨,又在 7 月反弹至 12 万元 / 吨,剧烈波动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困难。原材料占动力电池成本的 70% 左右,价格大幅波动直接影响企业毛利率,部分企业因高价库存计提减值损失。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动力电池企业平均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 3.2 个百分点,15 家上市企业中已有 6 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资源保供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参股锂矿、布局盐湖提锂等方式构建垂直整合体系,与中小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企业破局的关键路径


企业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据高工锂电研究院测算,2025 年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突破 5%,当前布局企业将抢占先发优势。同时要深耕细分场景,商用车领域可开发长循环寿命电池(要求循环次数超 3000 次),储能领域侧重高安全性、低成本电池,通过差异化产品构建竞争壁垒。亿纬锂能在圆柱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使其在电动工具市场占据 70% 份额,印证了细分市场的战略价值。


建议企业采用 “柔性产能” 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同一产线兼容不同技术路线电池生产,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海外布局需把握 “就近生产 + 技术输出” 双路径,在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通过本地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在新兴市场采取技术授权模式降低投资风险。同时要建立动态库存管理体系,根据下游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节奏,将库存系数控制在 1.2 以内,避免资金占用过多。


动力电池企业应向上游延伸布局关键资源,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锁定锂、钴、镍等原材料供应,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平抑成本波动。向下游与车企、储能运营商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定制化开发,如针对换电车型开发标准化电池包。横向加强与能源企业合作,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拓展电池回收业务,构建 “生产 - 使用 - 回收” 闭环体系。格林美通过与车企共建回收网络,实现镍、钴、锂等金属回收率超 95%,既降低原材料依赖,又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的转型阵痛,企业唯有聚焦核心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业协同,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和储能市场爆发,动力电池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未变,但短期需警惕产能过剩、价格战等风险,在机遇与挑战的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标签: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
    2024-05-16 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维修保养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