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韩国水原地方法院23日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华城电池厂火灾”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涉事企业代表朴淳瓘(音)有期徒刑15年。
2024年6月24日,韩国京畿道华城市Aricell电池厂发生特大火灾,造成23人丧生(包括17名中国公民)。调查结果显示,该厂长期采用“调包”检测样品方式通过质量检查,生产过程粗制滥造。
锂电池行业安全管理漏洞并非韩国独有。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狂飙突进,电池制造领域内生产安全亟需重视,然而这些企业正面临80%的专业人才缺口。
华城电池厂火灾绝非偶然。监控画面显示,从出现火情到发生剧烈爆燃仅间隔15秒,现场工人根本来不及逃生。
调查发现,这家企业从2021年向韩国军方提供电池产品时起,便单独制造用于质量检测的电池,通过调包检测样品方式伪造数据,欺瞒通过检测。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厂在2024年4月被军方检测出产品不达标后,为保交货量超负荷生产,大量使用未经充分培训的工人,导致产品不良率大幅上升。
电池火灾的特殊性加剧了悲剧。锂电池热失控后,会释放电解液和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极易发生燃爆。而该厂仅配备2台灭火器,消防安全设施严重不足。
锂电池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韩国《亚洲日报》直言,韩国作为电池生产大国,相关安全规定仍十分落后。
事实上,金属火灾甚至未被纳入韩国消防法中的火灾类型,导致“金属火灾类”灭火器质量均未得到保证。
中国锂电池产业同样面临安全隐患。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策略,使得产品质量无法保障。电池回收链条存在乱象,大量退役电池流入资质不健全的小作坊,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行业数据显示,全国400万汽车维修工中仅12%具备新能源相关技能,60%无法处理高压电池系统故障。这种技能短缺与产业高速发展间的矛盾,埋下了严重安全隐患。
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破局关键。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推出的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课程,直击产业痛点。
该课程采用“理论+实操+认证”闭环培训模式,涵盖6大模块:国家政策与标准体系、制造工艺实战、智能生产与设备运维、安全与品控、前沿技术跟踪以及产业视野拓展。
与传统职业教育不同,该培训邀请10年以上经验的行业资深工程师授课,拆解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学员不仅能系统学习理论,还能亲手操作模拟产线设备。
一位参与培训的锂电池企业员工表示:“以前在产线遇到问题只能靠师傅带,这次能系统学理论,还能上手练操作,疑问随时能问老师,比自己摸索效率高太多。”
学员考核合格后,将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的职业技术证书,该证书官网可查、全国通用。
持证工程师在职业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平均薪资较传统制造业高出20%-30%,3-5年经验者年薪普遍达15-25万元。晋升通道也更加广阔,可纵向向管理线进阶,或横向切入高附加值岗位。
对企业而言,培养专业电池制造工程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合格工程师能够严格把控从电芯匀浆、涂布、辊压到Pack组装每一道工序,确保生产安全。
随着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专业人才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工信部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才缺口将突破103万。在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紧迫性日益凸显。
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以“月”为单位革新,但职业院校教材仍停留在5年前水平。这种“技术狂奔”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只能通过专业化培训来弥补。
随着中国《锂离子电池生产安全规范》等强制性标准实施,以及“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不仅是为个人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更是为整个产业链构建安全防线。只有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电池制造核心技术与安全管理规范的专业人才,才能避免华城电池厂的悲剧重演。
韩国法院判处涉事企业代表朴淳瓘有期徒刑20年,但再严厉的惩罚也无法挽回23条生命。对于中国锂电池产业来说,华城火灾的警示意义深远。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安全必须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从企业到个人,都应当主动提升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不仅是职业进阶的跳板,更是筑牢锂电池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只有将安全管理融入每个生产环节,才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避免悲剧重演。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