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北京的上班族李先生驾驶着他的增程车汇入车流,仪表盘显示纯电续航还有230公里。他记得三年前的增程车,纯电续航仅40公里左右,仅能满足单程通勤,而如今他的车充一次电可满足整周出行。
今年8月,智己汽车发布搭载66kWh电池的增程车型,纯电续航超过450公里,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容量。 无独有偶,小鹏、极氪等品牌也相继推出纯电续航超过350公里的增程车。
这场电池容量的“军备竞赛”正以惊人速度推进,从120公里纯电续航升至200公里耗时数年,而从200公里迈向400公里却仅用了一两年。
增程车电池容量激增的首要驱动力来自用户需求。据统计,超过90%的增程车用户在出行时优先选择纯电模式,实际上将增程车当作纯电动车使用。早期增程车纯电续航短导致频繁充电,成为用户主要痛点。
市场竞争是另一关键因素。在新能源汽车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续航里程成为最直观的产品卖点。易车网报道指出,这种“数字游戏”导致车企陷入纯电续航里程的军备竞赛,即使意识到大部分用户可能用不上如此大的电池容量,也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
政策引导也在推波助澜。中国汽车行业的“双积分”政策使车企更倾向于大电池包,以支持更长纯电行驶,减少发动机启动频次,从而降低综合油耗。
电池容量的增加带来购车成本的明显上升。真锂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国内LFP动力电池单位成本虽已降低,但通过做大电池包,叠加系统成本,每度电的成本仍增加600元左右。这意味着电池容量增加10度电,成本将上升约6000元。
车重增加导致能耗上升是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中汽研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电耗增加5%-8%。车辆搭载更重的电池包,导致纯电模式下电耗增加,馈电状态下发动机需要消耗更多燃油给电池充电,实际油耗可能不降反升。
有车主反映,电池增大后充电时间明显延长。即便使用快充,充满电也需要1小时左右,而当前全国公共快充桩平均功率仅为106.9kW,难以满足大容量电池车型的快速充电需求。
面对电池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如何在性能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行业关键问题。电池安全是首要考量。智己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的电池包采用了七重安全防护系统,电芯间填充气凝胶隔热垫与陶瓷硅橡胶,防止单颗电芯失控引发热蔓延。
专家认为,电池容量应有合理边界。行业专家普遍指出,能够覆盖90%用户单日出行需求的纯电续航已经足够,基于中国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这一数值大约在150-200公里之间。超过这一范围,边际效用将显著下降。
技术优化比单纯扩大电池容量更为重要。华为数字能源研发的智能增程控制系统,能根据导航数据预判路况,提前调整油电配比,使增程器发电效率提升15%。这类技术突破让“大电池”与“低油耗”不再矛盾。
未来增程技术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用户真实场景。市场研究显示,90%的私家车单日行驶里程不超过100km,95%不超过150km。设计能够覆盖这一需求的电池容量,再搭配高效增程系统,可能是增程车最合理的配置方案。
增程车电池容量越做越大,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响应,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然而,单纯的“堆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新的隐患。
在新能源车发展道路上,真正的创新应着眼于整体能效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而非陷入无意义的参数竞赛。只有找到性能与安全的最佳平衡点,增程技术才能实现其作为电动化转型桥梁的真正价值。
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当下,电池制造工程师作为连接 “技术革新” 与 “产业落地” 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助力从业者更好地把握行业机遇,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推出了以 “产业链知识 + 技术实操 + 职业衔接” 为核心的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员深入理解电池制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知识,掌握关键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学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对接的支持,让学员能够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