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要闻
6. 三电维修人才缺口凸显:1万家修理厂仅200家能修电池
7月26日,上海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发布自动驾驶实训场建设成果。该项目由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牵头,联合商汤绝影、上汽集团等企业共同打造,已实现“公共基础底座-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上车”全技术链路贯通,支持高阶智驾系统的快速迭代与安全验证。
分析评论:财联社分析称,实训场为高阶智驾商业化提供“安全沙盒”,但需解决数据隐私与跨企业协同难题。商汤科技CTO王晓刚表示,该平台将加速L4级技术降本,推动辅助驾驶普及。
7月29日,新势力销量数据显示:鸿蒙智行以12,400辆稳居榜首(环比+13.8%);小鹏汽车以8,400辆跃居第三(环比+25.4%),增速居首;小米汽车交付7,600辆(环比+5.6%);理想汽车以7,400辆跌至第五。问界M8、小鹏G7为各品牌主力车型。
分析评论:小鹏的逆袭源于产能释放与G7爬坡,但需警惕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鸿蒙智行“高端化+规模化”双优势凸显,但竞品新车密集上市或分流份额。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提出加速布局高速公路“即充即走”大功率充电网络,重点解决长途出行充电焦虑。规划明确2026年实现主要干线全覆盖,同步推进液冷超充桩标准统一,支持12C快充技术(如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
分析评论:此举将推动补能效率革命,但需协调电网扩容与土地审批。超充桩成本高昂(单桩超30万元),需政策补贴引导企业投入。
7月16日发布的《重庆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工作方案》于本周引发行业热议。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成西部领先回收基地,区县网点覆盖率达90%,构建“退役-梯次利用-再生”闭环体系,并配套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重大项目。
分析评论:重庆模式为全国回收体系标准化提供样板,但需破解电池规格不统一导致的拆解成本难题。但是,再生经济性受锂价波动影响,需建立残值评估保险机制。
6. 三电维修人才缺口凸显:1万家修理厂仅200家能修电池
7月29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披露数据:全国仅2%修理厂(约200家)具备三电维修资质,而2025年新能源维保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三电占比15%)。未来8年预计2000万辆新能源车电池脱保,加剧服务供需矛盾。
分析评论:宁德时代“宁家服务”、比亚迪封闭维修体系等五大势力竞逐千亿市场,但标准化缺失制约行业发展。F6研究院呼吁建立全国性三电技工认证体系,缓解人才缺口。
7月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召开研讨会,聚焦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痛点。专家指出,当前梯次利用面临技术标准缺失(如再制造电池无国家标准)、经济性差(再生成本高于新矿产)及渠道混乱(黑市回收占比超30%)三大瓶颈。
分析评论:“车电分离+BaaS租用”模式可提升退役电池管控效率。NRDC建议参考欧盟《新电池法案》,强制要求再生材料比例并打击非法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