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更是推动行业前行的关键力量。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大量动力电池逐渐退役,其拆解处理问题愈发凸显。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这一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对动力电池拆解领域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分上下两期文章进行深入解读,今天带来的是修订标准内容全解析。
(一)场地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新修订标准对场地安全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场地地面必须硬化并具备防渗漏功能,这一举措严格符合 HJ 610 标准,就如同为场地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防护铠甲”,有效防止液体渗漏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照明设计需遵循 GB/T 50034,确保场地光线充足,为操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降低因光线不足导致的操作失误风险。
原料贮存场地要依据 GB/T 26493 分类贮存,不同类型的废旧动力电池及相关原料分区存放,井然有序,便于管理和追溯。同时,设置专职人员定期巡查,如同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场地的安全,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隐患。厂房需为独立封闭或半封闭建筑,内部精细划分为原料、放电、拆解、破分热、产品 5 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工明确,协同运作。防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风险提供坚实保障。应急通道设置醒目标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确保人员迅速疏散;工作平台安装护栏,防止人员意外坠落,全方位保障人员安全。
(二)人员安全:强化专业素养
人员安全在动力电池拆解过程中至关重要。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持有安全资格证,这是他们肩负安全管理重任的 “通行证”,确保其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科学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拆解人员需持电工证上岗,因为动力电池拆解涉及到复杂的电路系统,电工证是对他们专业技能的权威认证,保障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正确应对电气问题,避免触电等事故发生。
所有作业人员都要经过安全环保、应急处理等全面培训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培训内容涵盖安全操作规程、环境保护知识、应急处置方法等多个方面,使作业人员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冷静应对,妥善处理。作业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手套、安全帽、绝缘鞋等防护装备,这些装备如同他们的 “安全护盾”,为他们在危险环境中作业提供全方位的保护。作业现场严禁烟火及明火操作,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设备外露运动部位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人员被运动部件伤害。
(三)工艺安全:规范操作流程
工艺安全是动力电池拆解的核心环节,新修订标准对此进行了细致规范。废旧动力电池拆解前,需采集详细信息并上传至国家溯源平台,这一举措就如同为每一块电池赋予了一张独一无二的 “身份证”,实现了电池从生产、使用到回收拆解的全过程追溯,便于监管部门对电池流向和处理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要按照生产企业指导书分类制定拆解流程,确保拆解过程科学、规范,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池,放电方式也有明确规定。软包电池先开口、方型电池破坏安全阀后放电,电池包拆解为单体后放电。结构完整的电池采用物理放电,将截止电压控制在≤1.5V,这种方式相对安全、环保;其他电池则采用化学放电,截止电压≤1.0V 且时间>24 小时,化学放电需配备专用设备及废水应急收集池,以应对可能产生的废水污染问题,且作业人员不少于 2 人,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可控。
破碎设备严禁带料启动,停机前先停止物料供应,这一操作顺序就如同给设备运行加上了 “安全锁”,有效避免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发生。设备配套除尘装置,及时收集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防止粉尘在空气中积聚引发爆炸。热解前要仔细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运行时至少有 2 人监控,实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设备内维持无氧或厌氧状态,降低热解过程中的氧化风险;检修间隔不超过 1 年,定期对设备进行 “体检”,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四)设备安全:提升本质安全
设备安全是保障动力电池拆解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修订标准鼓励采用自动化进料、物理放拆一体及破分热一体设备,这些先进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破碎分选热解系统需封闭并配备负压集气装置,将有害气体及时收集处理,防止其逸散到环境中;严禁使用明火切割,从根本上杜绝火灾隐患。
设备金属部分接地,如同为设备连接了一条 “安全生命线”,将静电等危险电荷引入大地,避免因静电积累引发事故;变压器设防护栏或隔离间,防止人员意外接触高压设备。拆解工装台需绝缘,电池拆解前进行绝缘电阻检测,确保电阻≥100Ω/V,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的操作平台。注液电池破碎干燥需在氧含量<5% 的惰性气氛中进行,有效降低燃烧爆炸风险;配套温压氧浓度在线监测、报警及联锁装置,实时监测环境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干燥设备设泄爆装置,风管风速≥23m/s 且粉尘浓度≤爆炸下限 25%,确保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泄压,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
(五)辅助系统安全:完善保障体系
辅助系统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场地要按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如沙箱、消火栓等,这些消防设施是应对火灾的 “有力武器”,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控制火势蔓延。同时配备报警装置、应急通信及视频监控,报警装置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并发出警报,应急通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之间能够保持畅通的联系,视频监控则如同 “天眼”,实时监控场地内的情况,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原料贮存场地设气体泄漏报警、红外热成像及烟雾报警,全方位监测场地内的气体泄漏、温度异常和烟雾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固废贮存分别符合 GB 18599 和 GB 18597 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规范贮存,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干式除尘系统采取泄爆、惰化、隔爆、抑爆等防爆措施,如同为除尘系统设置了多重 “安全保险”,有效防止粉尘爆炸事故发生。黑粉输送管道及设备用抗静电材料并接地,防止静电引发粉尘爆炸;除尘器需在负压状态下运行,确保粉尘收集效果,避免粉尘外溢。拆解过程中要避免金属件接触高低压触头,备用磁吸工具取出缝隙金属件,防止短路起火,从细节处保障拆解过程的安全。